本文目录一览:
- 〖A〗、基孔肯尼雅病毒中国有多少
- 〖B〗、一天猛增526例感染者,这轮疫情有什么特征?
- 〖C〗、深圳新增109例基孔肯雅热本地个案,广东一周疫情如何蔓延?
- 〖D〗、广东疫情最新状况
- 〖E〗、多地出现“鹦鹉热”患者,专家:大规模传播可能性较小
基孔肯尼雅病毒中国有多少
〖A〗、截至2025年,基孔肯雅病毒在中国主要活跃于南方部分省份,其中广东和云南的疫情较为突出。 广东地区:境外输入与本地传播并存 广东是疫情最集中的区域,2025年7月佛山发生境外输入继发聚集性疫情,累计病例2659例。此前,东莞、广州、茂名等地也报告过输入性或本地病例。
〖B〗、截至公开信息,全国范围内暂无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总数统计,但广东省疫情较为集中,仅佛山市5个区已累计报告超4000例。
〖C〗、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在我国主要集中在南方省份,北方存在输入性传播风险。疾病流行区域分类根据传播风险和活跃程度,国内地区分为三类: I类地区: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云南。这些地区伊蚊活跃期长,本地病例多,聚集性疫情风险突出。例如广东东莞、汕头等地近期存在传播风险。

一天猛增526例感染者,这轮疫情有什么特征?
〖A〗、这轮疫情的特征主要包括无症状感染者增多、各地疫情独立性高、溯源难度大、涉及范围广、感染人数多等。具体如下:无症状感染者增多:3月6日,青岛市新增46例确诊患者,117例无症状感染者;东莞市新增50例确诊患者,103例无症状感染者;上海市新增3例确诊患者,45例无症状感染者。
〖B〗、聚集性疫情明显:本轮浙江疫情中,聚集性特征显著,涉及生鲜超市、葬礼、艾灸馆、棋牌室等多个大型人员聚集场所,且各地感染人员的关联性强。因此,疫情期间仍应减少不必要的外出,少去人群聚集地,出行需要佩戴口罩,保持1米距离。疫情传播链较为清晰:通过共同努力,浙江此轮疫情链条相对比较清晰。
〖C〗、疫源明确,传播速度快:上海本轮疫情的疫源主要来自于部分国际航班和游船,这导致在短时间内确诊人数迅速上升。疫情的传播速度非常快,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已经超过50万例,显示出疫情在短期内具有极高的传播能力。
深圳新增109例基孔肯雅热本地个案,广东一周疫情如何蔓延?
〖A〗、年10月5日0时至10月11日24时,广东省基孔肯雅热疫情在深圳新增109例本地个案的背景下,整体呈现多地散发、局部集中的蔓延态势。疫情总体规模与分布特征广东省本周新增报告2257例基孔肯雅热本地个案,覆盖全省21个地级市中的19个,显示病毒传播范围广泛。
〖B〗、广东省的基孔肯雅热主要通过境外输入病例引发,并由本地蚊虫传播扩散。 病毒起源与传播背景基孔肯雅病毒最早于1952年在非洲坦桑尼亚被发现,主要通过白纹伊蚊或埃及伊蚊叮咬传播。这种病毒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扩散能力极强,曾引发东南亚、印度等地的大规模流行。
〖C〗、根据2025年10月5日至11日的最新通报,广东省新增基孔肯雅热本地病例2257例,其中江门市新增1255例,占比超55%,病例数显著高于其他城市。虽然江门市的疫情持续波动下降,但仍处于较高水平。除江门市外,广州新增201例、佛山新增196例、深圳新增109例,这三个城市新增病例均超百例,属于重点关注区。
〖D〗、基孔肯雅热病例增加直接证明蚊子存在根据广东省疾控局通报,2025年10月5日至11日,深圳新增109例基孔肯雅热本地个案;10月12日至18日,新增202例。基孔肯雅热是一种由伊蚊传播的虫媒病毒病,其本地病例的持续出现,直接表明传播媒介伊蚊在深圳仍处于活跃状态。
广东疫情最新状况
年4月10日0-24时,广东省新增本土确诊病例19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18例,境外输入确诊病例3例,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29例。 具体通报如下:本土确诊病例:新增19例,其中广州报告18例,中山报告1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新增18例,其中广州报告9例,深圳报告1例,佛山报告8例。
广州:报告4例,分别从英国、美国各输入2例。深圳:报告1例,从英国输入。佛山:报告1例,从英国输入。病例通报机制:新增6例的具体行程轨迹、接触史等详细信息由相关市卫生健康委(局)后续通报。
截至3月15日24时,广东省累计报告新冠肺炎确诊病例1361例,3月15日新增4例境外输入病例,无本土新增病例。
广东3月4日疫情最新数据如下:新增本土确诊病例46例(含3例无症状感染者转确诊),其中深圳21例、东莞24例、惠州1例;新增本土无症状感染者18例,均来自东莞。
肇庆七星岩,避开佛山等病例集中地以及潮湿低洼区域,这些地方是蚊虫孳生地。加强健康监测:旅途中若出现发热、关节痛等症状,要立即就医并暂停行程。其他注意事项:出行前查询“广东疾控”最新疫情分布,避免前往新增病例区域;随身携带常用药品,记录当地疾控中心电话,如广东省疾控局电话为020 - 84451025。
多地出现“鹦鹉热”患者,专家:大规模传播可能性较小
鹦鹉热大规模传播的可能性较小。3月以来,广东汕头、江苏南通、浙江杭州等地相继报告了多例鹦鹉热病例。这些患者的主要症状包括高烧、干咳、肌肉痛、头痛,甚至腹泻,与新冠、流感的症状相似。然而,专家指出,尽管鹦鹉热病例时有发生,但其大规模传播或暴发的可能性较小。鹦鹉热,又称鸟热、鸟疫,主要由鹦鹉热衣原体感染引起。
鹦鹉热大规模传播可能性较小 3月以来,广东汕头、江苏南通、浙江杭州等地相继报告了多例鹦鹉热病例,这些患者的症状与新冠、流感相似,包括高烧、干咳、肌肉痛、头痛,甚至腹泻。然而,专家指出,尽管鹦鹉热病例时有发生,但其大规模传播或暴发的可能性较小。
鹦鹉热大规模传播的可能性较小。以下是相关分析:主要传播途径:鹦鹉热衣原体主要在鸟类间传播,而非人与人之间。尽管有通过鸟类活动产生的尘土传播给人的案例,但人与人之间的传播通常限于小范围,不是主要传播途径。病例特点:报告的鹦鹉热病例多与禽类有直接接触,表明感染与接触鸟类密切相关。
自今年3月以来,多地报告了疑似新冠和流感症状的病例,但实际上是鹦鹉热衣原体感染。尽管多地出现鹦鹉热患者,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沈军强调,大规模传播的可能性相对较小。这些病例的共同点是与禽类有直接接触,鹦鹉热衣原体主要在鸟类间传播,而非人与人之间。
鹦鹉热大规模传播的可能性较小。具体原因如下:散发性质:鹦鹉热散发病例每年各地均有,并非新出现的疫情,其症状与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相似,但并未形成大规模的传播或暴发。传播途径有限:鹦鹉热主要由鹦鹉热衣原体感染引起,能在鸟、禽类之间传播和感染。
鹦鹉热经由空气传播,有人传人的可能,但相比其他感染性疾病,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可能性较小,且通常在小范围地域内暴发。接触病原体不一定会感染,人有一定免疫力,接触少量的病原体可能不会被感染。既往感染过也会有免疫力,但大量吸入或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接触后发生重症感染的可能性较大。